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访谈 » 正文

全球公益:张晓东 一个人的公益怎样才能远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1  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2007年3月,时年26岁的张晓东走入马吉米村,惊讶地发现两只小猫大口地吃着煮熟的土豆。“主人说,它们长期吃这个。”他很震惊,猫

2007年3月,时年26岁的张晓东走入马吉米村,惊讶地发现两只小猫大口地吃着煮熟的土豆。

“主人说,它们长期吃这个。”他很震惊,猫怎么会长期吃熟土豆?后来才知道,猫别无选择,村子穷得“简直连老鼠都会饿死”。

作为马吉米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是他第一次进入这个赤贫的村庄,此前,昆明冶金工业学校毕业的他已在县财政局工作8年,主动申请前来。该村当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600元,在城市,这笔钱甚至不够买一只猫一年的口粮。

他带回了那两只猫,喂了肉,两只猫吃撑得像个圆球。这名80后傈僳族大男孩眼睛湿润了,给猫取名“虎虎”,从此踏上公益之路。

而今他和他主导的各种公益平台争取的扶贫、公益项目折资1400多万元,自己却“赔”进去20多万元。走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村民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大家都叫他阿东,也叫他“上帝派来帮助我们的人”。

让11位老人住进躲风雨的房子

傈僳语中,“马吉米”意为甘蔗地,傈僳族同胞习惯用甘蔗形容“甜蜜”,可是,极度贫困让马吉米村村民生活得并不甜蜜。

这名中等身材的“眼镜男”进村的第二天,随村干部在陡峭的山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咱念罗小组,看见78岁的恒义子住在几平方米的破烂竹屋里。

眼前的世界让张晓东知道,单靠一己之力显然无法消除大面积的贫困。“我需要外部世界的帮助”,一部卡片机、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成了他往后“公益+扶贫”生涯的主要工具。

他白天记录,晚上回到村委会,把当天的见闻整理得图文并茂,发到“山村小溪淌过的青春”上——他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微店等,均以此命名。

朴素的讲诉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他,以及怒江岸边这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寨。

第一个微博扶贫的成功案例,是为一名孤儿修房。

“因为晚上下了雨,路真滑。我和村干部爬啊爬,差不多20分钟才爬到他们住的地方。”他写道,村里有个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孤儿叫余福华,今年10岁,他奶奶90多岁了,眼睛几近失明,耳朵听力也不好。

“在准备离开时,我问老奶奶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她说想住好一点的房子,能够遮风挡雨。”他写道,“老奶奶的眼泪让我心酸,我会想办法实现她的心愿。”

现场照片令人飙泪——再也不会有比这更破旧的房屋了。博文中的另一个细节,则直勾勾地击中每一个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他把带的干粮蛋黄派留给了老人。“才吃了一口,她就哭起来了,她说,活了那么大半辈子,还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孤儿的脚上什么都没有穿。问他在山上不穿鞋,踩在石头上不疼吗?他说习惯了”。

这个因为真实而格外震撼的博文反响强烈,两名爱心人士专程从昆明赶来,过溜索、翻大山,走进破烂窝棚。他们带来了衣服、食品和书,还留下3000元,委托村干部帮他们盖两间新房子,张晓东也向局长申请到1000元。很快,约35平方米的房子建好了。

第二次成功尝试,是为76岁的娜阿堆修房。她住在马吉米村桥马嘎小组,丈夫去世,儿子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42岁仍未婚。“以玉米稀饭为主食,几乎不吃菜,一个星期吃一次肉”。

南昌的爱心网友捐来1000元,加上1900多元零星捐款,以及乡政府支持的60片石棉瓦、一吨水泥、500元施工费。房子建好了。

至今,他发动的捐赠已为11位老人建好了房子,并长期抚养20多位老人。

“山村小溪淌过的青春”温暖乡村

外部最多的捐助是衣物。第一次,张晓东去昆明出差时,用两个最大的蛇皮口袋背回来;发放第二批衣物时,头晚下了很大的雪,还有很多孩子打着赤脚来领衣服。

这些现场照片触动了更多爱心人士的心弦。爱心不断涌向这个村落,他已经募集到超过160吨衣物。“办公室有个15平方米左右的仓库,半个月就会塞满”。

2015年1月9日,他写下《怒江冬天很冷,请为老人捐床棉被吧》,他附上的图片中,老人冬天还赤着脚,露出皴裂的脚背……3万人点击了该文,募来5200多床棉被,价值至少60万元。

一个村已经用不了这么多的衣物棉被,而今,他的公益活动已经拓展到全县乃至于怒江州。

福贡县上帕镇腊吐底村的患癌聋哑妇女你里米2015年2月到昆明红会医院住院,7天后,花光积蓄,准备放弃治疗。张和朋友们在微信圈募款34450元,你里米完成了治疗,“如今情况很好”。

村里娃不懂卫生,热心人捐来1000多套牙膏、香皂、毛巾等卫生套装,志愿者教孩子怎么刷牙、洗脸。

而他最近的一次募捐,则是为一位老人募集电视机。

“‘前干斗’小组坐落在山顶,只有4户人家、12个村民,至今没有一台电视。”他写道,半年前,自己走访村民时,遇到参加修建怒江大峡谷第一条公路的邓阿子老人,4人挤在一间竹楼住,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最值钱的物品是网友捐赠的被子和旧衣服,老人身体不好,怕冷,他的床就放在火塘边。

“问起老人生活的困难,他支支吾吾地说,是不是什么困难都可以讲?我点点头,老人说能不能送他一台电视,最便宜的那种就行。”

用产业根治贫困

一点一滴的募捐只能治标,要治本就得“造血”,“还得靠产业”。

刚进村时,张晓东自掏腰包从安徽六安果树研究所邮购了10多种果树。他选了个下着毛毛雨的日子,和村民一起扛锄头、挑大粪、挖植坑,认真按书上的步骤栽种。

“3天才种完,手都磨起水泡了。”几个星期里,他每天都到地里转悠,给小苗浇水,“还要经常捉虫,防止果树嫩牙还没长大就被虫子吃了,操了很多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除黑樱桃和太空橘柚外,其余品种尤其是日本李和银杏长势都非常好,有的甚至开花结果了。

张晓东在村委会墙角也栽下桃树,这是他藏在心底的小试验:全村没有一分水田,人均只有0.61亩耕地,光照只有5小时的马吉米村能不能发展果树?

他种下的桃树桃花一年又一年地开,他也在这里一年又一年地待。

这些果树还难以让乡亲们彻底脱贫,张晓东还需要做得更多。

2008年,他和村干部、乡贤一道,为马吉米村选定了种草果和重楼的路子。草果有着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果实晒干后,是中餐调味料“五香”之一,还能用作中草药。而云南一直是草果的主产地之一。

“我和村干部们一起仔细研究,种植草果和重楼的经济效益非常好,村里有的是小峡谷和箐沟,并且土质疏松,很适合种植。”他说,有农户3年前栽种了草果,现在已经丰收了。

他争取各方支持,让村里的草果产业逐渐成型。如今,210户、714人的马吉米村一共种植了9500亩草果。

马吉米村村民很早就会用圆木凿制蜂巢饲养蜜蜂,这是上好的绿色补品,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有一次,有人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向村里捐献了500公斤的衣物,张晓东为表示感谢,便给他寄去村民酿造的蜂蜜。对方说品质很好,“我给你钱,你让村民养蜜蜂”。

张发现,这可能是致富的新路子。他用1000元工资从淘宝上订购养蜂设备,5户蜜蜂养殖户试养,再在全村推广。如今,村里有一半家庭养殖了野生蜜蜂。

就这样,草果和蜜蜂成为相辅相成的产业:草果以顺时针方向螺旋状上升逐渐开花,能为蜜蜂提供蜜源,反过来,蜜蜂授粉又能提高草果产量。

种草果、养蜜蜂,张晓东带着马吉米村村民一步步摸索出了生态农业的路子。2015年,全村收获了280吨鲜果,有200多万元的收益,仅此一项,人均增收约3000多元。

在张晓东看来,比产业更关乎长远的,是让孩子学得知识和技能,“再也不能重复前辈的生活”。

扶持教育成为他目前着力的重心,近年来,500多名学生受到资助,总金额超过100万元。

村里孩子余利叶,母亲不在,张晓东带着他参加美的集团慈善晚会后,公司一直坚持资助,“孩子今年下半年就该念高中了”。

以前,马吉米村没有一个大学生。2012年,余花丽考入西南林业大学,她的弟弟余新林也随后考入楚雄师范学院,此后,普学双也考入云南农业大学。

2015年,在人民大学培训期间,张晓东拜访一家公司,争取到每年50万元助学金帮助怒江贫困大学生。

打造公益事业可持续推进的路子

如今,张晓东已调任新的工作,仍隔三岔五去村庄扶贫。

这些年里,他在感动别人时,也经常被感动。几年前的一个座谈会上,他向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汇报时,动了真情,哭出了声。

书记非常感动,“能为村里做点什么?”

他没有为自己提任何要求,而是恳请为村庄修桥,“孩子和老人靠溜索过河,实在太不安全了”。

在李纪恒书记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2010年9月,一项总投资800多万元、用3到5年时间彻底解决马吉米村贫困问题的计划出台了。新修的桥被命名为“马吉米新农村指导员桥”。

张晓东一直坚持阳光、透明地开展公益,接收到捐助后,他都会打电话反馈,并在博客上公布开支情况并提供佐证,“东西怎么发、钱怎么用、给了谁,都会留下照片、联系方式,捐赠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

随着他在公益道路上越走越远,张晓东一家贴进了不下20万元。看见急需帮助的人他总忍不住要掏腰包,公益产生的交通、通讯等各种费用也越来越多,此外,作为基本的礼仪,他有时会为捐赠者送点蜂蜜等小礼物。这让他 “感觉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怎么避免“吃饱千百人、饿死公益人”的怪圈?如何可持续地推进公益?他试图趟出一条路子。

“有博友建议我,引导村民驯养野生蜜蜂,开一个淘宝爱心义卖小店,销售村民的野生蜂蜜、核桃、竹笋干、草果、黄连等特产,用利润来维持公益的基本开销,剩余的直接补助老人和孤儿。”他接受了这个建议,“既能让村民获得稳定收入,还能让公益活动得到保证。即使我离开村庄,也可以用网络继续做这个事情”。

新的运作机制已初步成型,2015年12月30日,“情润怒江”公益社团在福贡县民政局正式注册。

他还有更大的构想:贷款买地,组建马吉米草果烘干厂,对村里的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我们知道你的工资都在我们身上花光了。”村民主动找到他,“你不用现在给我们钱,以后再说。”

作者:田文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