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访谈 » 正文

全球公益:91岁老人捐款百万,只为守望新闻事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0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核心提示:▲新闻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在“方汉奇基金会”成立仪式上签名。 新华社发近日,一位耄耋老人在银行捐款转账

▲新闻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在“方汉奇基金会”成立仪式上签名。 新华社发

近日,一位耄耋老人在银行捐款转账百万元被工作人员疑遭“诈骗”的新闻获得广泛关注。看似乌龙、实则暖心的背后,是这位研究了一辈子新闻史学的先生——新闻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支持中国新闻史学研究、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拳拳之心。

捐资百万元助力新闻学科发展

2017年9月28日,91岁的方汉奇被授予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中国新闻史学上的突出贡献。据悉,该奖项是以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名字命名,以表彰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而设立,被认为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2017年12月24日,方汉奇将此次获得的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方汉奇基金”,用于推动新闻学、新闻史研究和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就在他去银行办理捐款转账时,却被银行工作人员误以为老人“被骗”,再三解释和确认后,才顺利办理了转账业务。

这一“乌龙”事件获得网友们纷纷点赞,感慨于老一辈新闻人淡泊名利、捐款助学的善举。方汉奇表示,将吴玉章奖金用于回馈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支持中国新闻学、新闻史的研究,是他受奖时就有的想法。“希望这次捐赠能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在整体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增添一些正能量。”

“我们希望这不光是一笔捐款,还能做一个基金,让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鼓励更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做扎实的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表示。

新闻史学界的“泰山北斗”

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这样勾勒了方汉奇一生的学术求索和师德风范:“先生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其渊博学识和至善境界,垂范后学。今以耄耋之年,仍潜心学术、诲人不倦,学界仰之如泰山北斗。”

上世纪50年代,方汉奇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1958年随北大新闻专业全体师生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此后一直在人大任教,一生致力于新闻史学研究和教学。

作为新中国新闻学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70多年来,方汉奇潜心致学,是我国新闻史学科的领军人物。他所撰述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成为中国新闻史学科扛鼎之作,是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新闻史的经典文献。他所创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现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重镇。

在方汉奇看来,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代传播思想在中国有1400年以上的历史,“很值得今天和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认真借鉴和学习”,也是新闻史教学研究者需要关注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史的研究工作者是新闻事业的守望者”。

据学生讲述,上世纪80年代,方汉奇在人大开设新闻史公开课,旁征博引、贯通古今、正史野史、大小人物,娓娓道来,学生们听得兴致盎然,连窗台上都挤满了人,场面异常火爆。

“方教授的记忆力非常好,很多史料能‘信手拈来。’”王润泽说,“在课堂上,讲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教授总是‘史料十足’,甚至随口就可以抑扬顿挫地背出一篇千字政论。”

学生们说:“方先生在学术上格外严谨,强调‘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言必有征,无征不信’。”现已交由学生们保管和使用的数万张“学术卡片”,就是方汉奇多年的积累,包括有史料价值的剪报、信件、读书笔记等。

追求学问“不怕慢,不要停”

如今,方汉奇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都成为各大高校新闻院系教授或各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别人称他为“泰斗”,他却笑称自己是“90后”,在生活上淡然、乐观、豁达。夫人过世后,他独自照料自己的生活,每天过得简单而充实。

“先生一生经历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来不和人起冲突,即使别人对他的研究方式、史料考证等提出质疑,他都从善如流。”作为方汉奇的学生,王润泽说,“他的这点对我影响很深,那种平和之力无法言传,但时间越久,就越品出学问之味。”

正是这份豁达、包容和勤勉让方汉奇一直走在新闻研究的前列。从手机短信、彩信到微博、微信,他一直密切关注和研究新闻传播与媒介变化的最新方式。“新闻工作者总是在和陌生的事物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学习,要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他说。

一代师者的淡然和豁达深深感染着学生后辈们,其书房也成为学生们温暖的心灵港湾。“每次到他的书房,和他聊聊天,就能感到自己奔跑的、疲惫的灵魂得到休憩。”王润泽说,“他教会我们追求学问不在于教授几级,不在于头衔几何,甚至无论课题多少,也不在评奖高低,仅仅是一份执著和坚持。正如先生所言,不怕慢,不要停。”(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樊攀、魏梦佳)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